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有这样一群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身影,他们带着对医学的无限憧憬与敬畏,踏入了住院医师的行列。他们怀揣对医学的赤诚初心与崇高敬畏,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叩响临床医学的大门。为进一步深化基地内涵建设,充分发挥基地引领带动作用,继“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系列故事”后,医院现推出“叙事医学系列征文展播”,让我们透过不同培养阶段医学生的亲笔记录,见证他们与医学结缘的悸动时刻,跟随他们的心路历程,感受他们的汗水与欢笑,挑战与蜕变。
〖★2024级外科专业住院医师 孟伟 ★〗
当消毒水的气味成为日常呼吸的背景音,当白大褂的口袋里永远装着叩诊锤与笔,外科住培的第一年,像一场在刀刃与温情间穿行的修行。从病房里的问诊查体到手术台旁的器械传递,从面对突发状况的手足无措到独立处理问题的从容淡定,三百多个日夜的轮转里,藏着太多关于成长的故事。这一年,我在病房学会倾听,在手术台旁领悟精准,更在无数次自我较劲中读懂了“外科医生”四个字的重量。
展开剩余81%在烟火气里读懂医学的温度
普外科的病房像个浓缩的社会,刚入科时,我总把“规范”挂在嘴边——严格按模板问诊,机械地背诵查体要点,却常常在患者一句“医生,我这病还能干活吗”的追问里卡壳。带教老师说:“普外科的患者多是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老百姓,他们不懂什么是‘胃溃疡穿孔’,只关心多久能回家收麦子。”这句话,成了我走进病房的第一把钥匙。
第一次独立接诊,遇到一位急性阑尾炎的大叔。我拿着病历夹,照着课本上的条目逐条询问:“腹痛是转移性的吗?有没有恶心呕吐?”大叔皱着眉打断我:“小伙子,我就是昨天干点重活儿,肚子突然疼得直不起腰,你摸摸这儿,是不是肿了?”我愣在原地——课本里没教过如何回应这种“跳出流程”的表述。后来跟着老师查房,才看见他蹲在床边,边给大叔按揉腹部边聊:“您这病就像水管堵了发炎,得开个小口把脓排出来,等拆线了别说扛水泥,抱孙子都没问题。”大叔听完直乐,签字的手再也没有抖过。
外科的病房从不是风平浪静的。有次值夜班,刚做完胆囊切除的患者突然呕血,血压掉到80/50mmHg。我冲进病房时,家属正抱着患者哭,监护仪的警报声刺得人头皮发麻。我手忙脚乱地想抽血常规,却被带教老师按住:“先看引流管,是不是腹腔出血?”拎起引流袋一看,引流袋里全是鲜红色液体——原来是术后出血。老师一边指挥我建立静脉通路,一边联系手术室,语气平稳得像在说天气。后来患者顺利二次手术,老师才说:“你慌一秒,家属就多慌十秒,医生的镇定就是患者的定心丸。”那一刻我懂了,病房里的治愈,从来不止于手术刀切开的伤口,更在于接住患者藏在疼痛背后的牵挂。
在刀锋上淬炼精准与敬畏
第一次站上手术台时,我连无菌单都铺不平整。器械护士递来止血钳,我手一抖掉在地上,金属碰撞的声音在安静的手术室里格外刺耳。主刀医生没抬头,只说:“不要弯腰去捡,避免污染。记住,手术台容不得半点马虎,掉的可能是钳子,也可能是患者的命。”那句话,像块烙铁,在我心里烫下了“敬畏”二字。
带教老师常说:“外科的手术,就像拆快递,得一层一层慢慢来,急了就会撕坏东西。”第一次尝试缝合皮肤时,我把针脚缝得像条歪歪扭扭的蛇。老师拿起针线示范:“进针角度90度,间距1厘米,太深会扎到肌肉,太浅伤口会裂开。你想想,患者拆线时看到整齐的伤口,心里是不是也舒服点?”后来我在技能室练习缝合,针脚歪了就拆了重缝,手指被针扎出密密麻麻的小血点,直到能缝出整齐的“拉链式”伤口。
第一次独立完成脂肪瘤切除时,患者是位年轻姑娘。她紧张得手心冒汗,我一边消毒一边跟她聊天,让她能尽量转移注意力。当最后一针收线,她笑着说:“医生,你缝得比我绣十字绣还整齐。”那一刻,手术钳的冰冷突然有了温度——原来精准的操作里,藏着能让患者安心的力量。
现在我渐渐明白,手术台不仅是技术的考场,更是心态的熔炉。从最初看到鲜血就心跳加速,到现在能冷静传递器械;从害怕主刀提问,到主动汇报手术进展,那些在手术灯照射下的专注时刻,让我懂得:外科的精准,从来不是机械的重复,而是带着对生命的敬畏,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。
在昼夜轮转中重塑身心
住培的第一年,是与时间的拔河。凌晨两点的急诊电话,清晨八点的早交班,中午啃着面包写病程记录,深夜在值班室复习专业知识——曾经爱追的动漫早就停更,朋友的聚会也多半缺席。但每当看到患者拆线时的笑容,收到康复出院的短信,又觉得所有的牺牲都有了回甘。
刚开始时,我总想着“快点学会大手术”,觉得能做腹腔镜、能开胃癌才是厉害。但在外科轮转时,一位晚期胰腺癌患者改变了我的想法。他明知手术无法根治,却握着我的手说:“医生,我不怕死,就怕疼得睡不着。”那天我陪着他聊了很久,给他调了镇痛方案,看着他安稳睡去时,突然觉得:比起做一台复杂的手术,能让患者舒服点,或许更有意义。外科医生的成长,不是从“新手”变成“专家”,而是从“想被称赞”变为“想被需要”。
一年时光,足够让消毒水的气味从“刺鼻”变成“安心”,让手术器械的碰撞声从“紧张”变成“熟悉”。在病房里,我学会了用患者的语言讲医学;在手术台旁,我懂得了精准背后是无数次练习的沉淀;在无数个昼夜的轮转里,我渐渐明白:外科的医生,既要能拿起手术刀切开病灶,也要能弯下腰倾听患者的心事;既要在手术台上保持冷静,也要在病房里留一份柔软。
前路还很长,或许会遇到更复杂的病例,更棘手的手术,更难沟通的时刻。但只要记得第一次穿上白大褂时的激动,第一次成功缝合时的雀跃,第一次被患者感谢时的温暖,我就有勇气继续走下去。因为我走的每一步,都连着患者的生命与期待。
预约挂号请点我
诉求与意见二维码通道
内蒙古林业总医院
内蒙古林业总医院
服务号
发布于:北京市金御优配-免息炒股配资-股票配资15-正规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