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402年6月,燕王朱棣率领精锐大军兵临南京城下。在这生死存亡之际,谷王朱橞与李景隆竟临阵倒戈,主动打开城门迎接燕军入城。徐达之子徐辉祖虽奋力抵抗,终因寡不敌众而兵败,仓皇逃入其父徐达的祠堂避难。此时的南京城已土崩瓦解,守军四散奔逃。
建文帝朱允炆在皇宫中目睹这一切,深知大势已去。他悲愤交加地下令让宫中侍从各自逃命。就在这混乱之际,皇宫内突然燃起熊熊大火,火势迅速蔓延,将整座宫殿吞噬。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中,建文帝神秘失踪,从此杳无音信。《明史·恭闵帝纪》对此有明确记载:谷王橞及李景隆叛,纳燕兵,都城陷。宫中火起,帝不知所终。
朱棣率军进入皇宫后,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。面对这一情景,朱棣对外宣称建文帝下落不明。此时,诸王和文武百官纷纷上表劝进,请求朱棣登基。朱棣也不再推辞,立即乘坐御辇前往奉天殿,正式登基称帝。《明史·成祖本纪》详细记载了这一过程:丙寅,诸王群臣上表劝进。己巳,王谒孝陵。群臣备法驾,奉宝玺,迎呼万岁。王升辇,诣奉天殿即皇帝位。
展开剩余60%关于建文帝的下落,众说纷纭。有人说他确实不知所踪,有人说他通过秘密地道逃出生天,还有人说他削发为僧隐姓埋名。更有一种说法认为,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目的,就是寻找可能逃亡海外的建文帝。然而,从朱棣攻入南京的那一刻起,建文帝的命运就已经注定。他若活着,朱棣的皇位就名不正言不顺。所谓不知所终的说法,不过是朱棣为掩人耳目、避免背负弑君骂名的政治手段罢了。
即便朱棣不下令杀害建文帝,他手下的将领们也会主动除掉这个障碍。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朱元璋处理小明王韩林儿的手法就是前车之鉴。1366年,朱元璋在讨伐张士诚时,派廖永忠迎接小明王,结果在瓜步渡江时船只神秘沉没,小明王溺水身亡。《明史》记载: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,至瓜步,覆舟沉于江云。小明王死后,朱元璋立即改元吴元年,为称帝扫清了障碍。
朱棣入主南京后,其部下在皇宫纵火的行为绝非偶然。这场大火不仅烧毁了宫殿,更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建文帝这个政治难题。建文帝一死,朱棣登基就顺理成章。若建文帝尚在,朱棣的篡位之举必将遭到天下人非议。因此,朱棣的部下们心照不宣地为主子扫清了障碍,用一场大火掩盖了弑君的真相,既保全了朱棣的名声,又为其登基创造了条件。
回望这段历史,建文帝朱允炆在削藩时的优柔寡断确实令人扼腕。他本可下诏赐死朱棣以绝后患,却因妇人之仁不仅放过了朱棣,还让其三个儿子安然返回北平,最终酿成大祸。这场叔侄之间的权力之争,以建文帝的悲剧收场,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御优配-免息炒股配资-股票配资15-正规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